據
DZ50地質管檢測員檢測,日前,證監會宣布將完善新股發行制度,重啟新股發行。這次新股發行制度的重點之一是為了抑制巨資打新,將取消現行的新股申購預先繳款,改為定配售數量后再繳款。
由于繳款模式的改變,可能數倍于此前規模的投資者會參與網上打新,打新收益將被攤薄;對網下打新而言,靠規模拼份額的時代也將終結。
原來很多股票型基金倉位比較高,那么打新資金就很少,現在相當于基本上網下的產品都會按照上限來打新,以前的純打新基金的收益率會攤薄得非常厲害。
很長時間來,低價發行的無風險收益,在二級市場掀起了壯觀的打新潮現象,每一批的新股發行日都導致資金面尤其吃緊,打新也成為市場的“博傻”和“抽大獎”的游戲。
IPO新規出臺后一家券商電話會議的分析統計指出,今年來打新次數超過60次,成立于2015年之前的40只混合型打新基金今年上半年的平均收益是11.2%,最大回撤是2.2%。
據
DZ50地質管檢測員檢測
,新規最大的亮點在于取消現行新股申購預先繳款制度,改為確定配售數量后再進行繳款,這也就意味著以后“打新”不用專門籌備“打新”資金,而是按照市值配售去申報,中了再繳款。
總的收益率不會有什么變化,比如每年新股發行2000億,平均上漲100%新股的收益是2000億,總的收益是沒有變化的,只是分配方式不一樣了。原來能夠測算一年多少資金可以獲得多少的收益率,現在這塊不好測算了。
雖然按規模算的打新年化收益極低,但由于幾無資金占用,預計網下投資者仍會普遍參與打新;A、B、C類投資者的網下獲配比例差異將較前期進一步收窄;最優網下打新基金規模在10億元左右,預計能滿足95%的網下打新需求。
取消預先繳款制度前,打新基金的一個優勢是資金優勢,但新規后,打新基金的資金優勢也就沒有像此前那么重要了。
打新總的策略不會有太大的變化,但純打新基金和普通混合型基金或股票型基金相比,就沒有什么優勢了,現在的話跟規模關系不大。新規前在沒有大盤股發行的前提下打新規模比較適宜的規模是20億~30億元。
新規后網上市值配售中簽率將大幅下滑,網下配售比例區間或低至0.01%~0.2%,打新收益普遍低至0.5%以下。“我們預計11月、12月兩批新股的網上中簽率會顯著下降、網下中簽率略微上升。”
不過,目前網下配售機制還不明確,機構類型和持股市值門檻等設定頗為關鍵。由于后繳款,也可能存在大量資金涌入并攤薄配售比率的情況。
截至7月2日證監會受理的首發企業為607家,其中已經過會的38家,沒有過會的569家,在審狀態的有563家。